输入搜索关键词:







历史系“十三五”科研及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必将以人才竞争为核心,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教学是立足之本,科研和学科建设是发展之路,没有科研工作的发展就没有高校的出路,必须从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危机中感悟启示,把科研、学科建设工作作为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快速发展、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大事。为了提高我系的科研水平,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大力加强我系的科研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及现状

目前,我系共有教师13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

经过几年的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1、制定并逐步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初步形成了以赵新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杨随平教授、王涛、王福应、张晋苗、潘慧生副教授为学科骨干,以张力、李常生、赵淑清、齐振英、陈少晶为后续力量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

2、学科方向上,前期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对近现代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主要以忻州地区(大五台山)为研究的范围,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以该地区的庙会、乡村生活、风俗文化、民众意识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研究忻州地区的社会现象,进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对近现代区域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对该地区的节日文化、五台山文化、民间传说与故事、村史族谱等进行研究。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规划、开发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3、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12月学院正式批准成立“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所以忻州地区(大五台山)为研究范围,以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以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有序规划、整合资源、规范学术、多出精品”的原则,推出有较高学术水准、产生较大影响的成果,为学科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该学科点教师共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家级期刊8篇,CSSCI来源期刊2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完成省院级科研基金项目7项,在研的教育部、省级科研项目12余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循科学研究规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指导方针,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根本,把科研要求和科研奖励作为动力,全面推进我系的科研工作。

(二)总体目标

在建设期内,通过改善学科点环境条件,增补研究资料及设备,引进人才,提升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争取在五年内进入省内同类学校相同学科研究的先进行列,在对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下一步申报硕士点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规划、开发与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

(三)具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使我系科研和学科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1、力争把“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成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2、力争使“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具备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申请资格与条件。

3、力争培育1-2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

4、通过培养和引进,力争使学科点诞生省高校中创新人才;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10%以上;申硕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硕士生导师力争5人以上。

5、在已有的“区域文化传承与文化软实力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基础上,力争增加一个新的科研团队。

6、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思路与计划

(一)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

1、五台山区域社会生活史研究

方向带头人:赵新平

成员:杨随平、王福应、潘慧生、李常生、陈少晶、王惠君

该方向主要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五台山地区社会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探寻地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内容包括该地区的庙会、村落、人才聚集现象、灾荒、水利、城镇发展、忻商、五台山寺院经济、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研究等。

2、五台山文化史研究

方向带头人:王涛

成员:张晋苗、张力、赵淑清、齐振英、段珺珂

该方向主要探究历史时期五台山境域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历史时期五台山境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碑刻资料、高僧大德、五台山文化交流盛况、僧众的精神信仰、当地的民风民俗等问题。

(二)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本学科点按照研究方向组建了四个学术团队,这四个学术团队总体上看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个研究团队中,人员最多的有4个,最少的才2个,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比例偏小;学科拔尖人才和高水平领军人物较少,学术梯队尚需进一步充实。

针对以上问题,学科点积极落实学院四项人才工程,奋发努力,有所作为,力争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术队伍,形成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梯队。

力争五年内引进4名博士,选送2-3名优秀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晋升2-3名教授;建设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团队,并将其中1-2个团队培养成为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具体措施:

1、创设条件,培养学科领军人物与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每年每个研究方向选派12名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带上课题到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通过进修不断充实自己,力争起到学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合作范围,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加强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的联系,使学科点教师始终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引进来”,通过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研究实力。每年邀请46位左右专家讲学,每年每个研究方向派12名优秀教师外出参加高级别学术研讨活动,每学期举办23次高水平学术讲座。不定期举办各种学术座谈会、论坛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尽快使学科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并力争将“社会生活与社会变迁”、“五台山文化与区域社会”两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培养成为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2、选送优秀教师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出国进修。根据学院政策和历史系教学的具体情况,尽量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张力、陈少晶、赵淑清报考博士研究生;选派王涛、李常生、齐振英出国进修。

3、鼓励副教授职称教师积极晋升教授。引导学科点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问责制,实施科研工作分层目标责任制,对每位教师每年核定科研工作量,年终进行考核。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既“拉”又“压”的双重措施下,确保学科点教师教授比例的提升。

4、认真落实好学科点的教师培养、引进计划。细化师资队伍建设各项指标,使计划落到实处。20142018年学科点培养、引进人才具体计划如下表:

学科点师资培养计划

 

学科点人才引进、外聘计划

 

通过五年的努力,本学科点学术团队建设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进而确保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加强“区域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建设,将其建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具体措施:

1、加强研究所资料建设,规范资料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科点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支撑;

2、建立和健全研究所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研究所工作的有序运行。

3、研究所通过召开学术成果发布会、说明会以及派遣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主动沟通与应用部门、政府部门的联系,每年向有关部门提供若干重要的调查和决策咨询报告,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

4、利用举办“忻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出版“忻州系列文化丛书”等机会,充分发挥研究所在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扩大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将研究所建设成为高校与地方协同创新的平台。

(四)潜心科学研究

积极改善学科建设条件,引导教师强化“顶天立地”思想(即基础研究冲击国家项目,应用研究面向地方发展、面向基础教育、面向高师教改),积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的申请和论证工作,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上实现零的突破、省级科研项目每年4项、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横项项目五年内不少于3项;力争实现科研经费平均增幅20%左右,未来五年内科研经费达到50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年平均1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五年之内20-25篇,出版学术专著年平均2部以上。五年内争取省()级科研奖励3项以上。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为地方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提供4-5份重要调查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根据学院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制订系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年度学科建设计划、学科管理制度等。

(二)组织保障

成立系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与引进、资金投入与使用、责任落实与监督等问题。

(三)经费保障

学科点课题经费,主要用于科研调研、资料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成果发表、出版等方面,保障学科建设正常、顺利进行。

                                                                        历史系

                                                                          20159

 


 

办公室电话:0350-3339139  主任邮箱:3559834232@qq.com  |   书记信箱:447148180@qq.com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